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高中歷史老師總結了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知識點提煉與總結,希望能幫到大家高效學習與復習?!静烤幇娓咧袣v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fā)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重難點1.重點:國家版圖的奠定。2.難點:疆域的奠定核心素養(yǎng)1.時空觀念:通達時空觀念掌握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1727年清派駐藏大臣。2.史料實證:運用史料實證探究康乾時期的君主專制,嘉慶、道光兩位皇帝在位時,統(tǒng)治危機出現(xiàn),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3.歷史解釋:明確歷史解釋研思清朝國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4.唯物史觀:立足唯物史觀認知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崛起,清朝在世界局勢的變動面前卻表現(xiàn)出遲鈍、僵化和不適應,古老的中華文明遇到了新的挑戰(zhàn)。5.家國情懷:滲透家國情懷感悟經(jīng)過清朝的統(tǒng)治,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整體凝聚力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加強。(3)制造“文字獄”①目的:加強對思想文化的控制。②影響:對文化造成嚴重的摧殘。疆域的奠定1.治理邊疆(1)東南:經(jīng)略臺灣。①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②1683年,清軍渡海遠征,鄭氏后裔戰(zhàn)敗投降。③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2)東北:反擊沙俄①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②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其同意談判。③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領土。(3)西北:平定叛亂,加強管理。①1757年,清朝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②平定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叛亂。③清朝在蒙古族地區(qū)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tǒng)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④1762年,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4)西南:加強對西藏的管理。①冊封宗教領袖:清政府以“達賴喇嘛”冊封五世達賴。康熙以“班禪額爾德尼”的尊號賜予五世班禪。②1727年,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③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中央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④設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對邊疆地區(qū)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⑤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強化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2.版圖奠定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

統(tǒng)治危機的初顯1.出現(xiàn):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tǒng)治已出現(xiàn)由盛轉衰跡象。嘉慶、道光時期衰象更為明顯。2.表現(xiàn)(1)國內(nèi)矛盾激化①伴隨經(jīng)濟繁榮、國土開發(fā),清朝人口膨脹迅速,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②政治腐敗,貧富矛盾積累,導致農(nóng)民起義頻發(fā)。大部分由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嘉慶后期,白蓮教支教天理教還攻入了北京皇宮。(2)對外:閉關鎖國①背景:西方要求擴大對華貿(mào)易,開拓中國市場。②措施:清初,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廣州十三行管理對外貿(mào)易事務。外商受到嚴格制約。嚴厲禁止民間出海貿(mào)易。③結果: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小結: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
  • 姓名:
  • 專業(yè):
  • 層次:
  • 電話:
  • 微信:
  • 備注:
文章標題: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4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本文地址:http://balticsea-crewing.com/show-30550.html
本文由合作方發(fā)布,不代表中職學校招生網(wǎng)立場,轉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中職學校招生網(wǎng)

熱門文檔

推薦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