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普通家庭的孩子有多少出國留學的機會?
當我在美國讀MBA的時候,我發(fā)現了一個現象:商學院里所有的***大陸學生都是像我一樣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家長,老師,工人,農民,來自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我們來自其他國家的同學中,特別是來自其他亞洲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的同學,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自富裕的家庭,甚至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商人。
一開始,我有點松了口氣。我認為這似乎證明了在***大陸,普通家庭的孩子仍然有努力工作的機會。轉念一想,可能在***成功并不是特別要求MBA知識和學歷,所以***的各種“二代”也不是特別不愿意去讀商學院。
本科是另外一種情況。
十年前,我認識了美國***大學的***本科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普通家庭,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經濟資助下學習。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經??吹侥承﹪业耐踝雍凸?,首相的女兒等等。十年后的今天,來自***的學生終于越來越高端,有很多***精英的子女在自費讀美國私立大學。
這種現象可能只是反映了***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負擔起美國私立院校的學費。但這個現象還是讓我不安。我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10年前,我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面對現在的競爭,我能被錄取嗎?
01
我在***斯沃斯莫爾學院做了幾年的面試官。每年看到越來越多***的應聘者簡歷:模擬聯(lián)合國,海外交換生,各種課外活動。有一次和另一位同樣是面試官的校友聊天,他說:“這些在***申請的孩子的簡歷越來越像美國孩子了?!?/p>
這些美國簡歷,國際經歷的背后,是家庭強大的財力。小的開銷,比如一次次飛去香港考SAT,大的,比如去美國高中做交換生;而這種機會只有那些重點高中才有。這些高中的贊助費,在高考分數足夠的情況下,據說都在幾萬。中考成績只是一個“贊助”學校的機會。
我不是在抱怨社會不公,或者至少我不是在抱怨美國大學不公平的選拔機制。其實這些精英家庭的孩子,至少在這些可以考核的硬指標上,確實是比較好的申請者。他們流利的英語,國際化的視野,準備充分的申請材料(甚至有外力的重重準備),讓中下層家庭的孩子根本無法競爭。
那年申請的時候,我很節(jié)儉,從高中交的生活費里省下來,買了一本托福參考書和SAT參考書。申請學校的時候,我向姐姐借錢交了幾十塊錢的申請費。不知道在現在的環(huán)境下能不能申請到斯沃斯莫爾這樣的學校?
在每一種形式的競爭中,當金錢可以完全或部分取代天賦和勤奮時,中下層階級家庭的孩子就會失去機會,即使競爭規(guī)則依然公平。
在家好好學習3年,可能還不如去美國做一個學期的交換生來提高英語。社會資源豐富的孩子很容易找到普通家庭孩子羨慕的實習工作。
當然,家庭的財力并不能完全取代孩子的個人努力,但這些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其實并不是很多人認為的“二代X”紈绔子弟。他們也很努力。如果只是中上階層的員工,再加上他們的努力,以及來自家庭的先天優(yōu)勢,結果可能是他們橫掃了絕大多數普通背景的應聘者。
十幾年前,我作為一個背景普通的申請人,連成績都不算突出(SAT verbal分,我考了600),為什么會被錄???為什么今天不是這樣呢?有什么變化?
改變的是:去美國讀本科,從一種邊緣的、小眾的行為,變成了一種***主流社會的追求。當這種變化發(fā)生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服務幫助有能力負擔的家庭,把他們的財富和資源變成孩子申請名校的資本,比如SAT復習班,留學中介,交換項目,模擬聯(lián)合國,甚至付費讓孩子出書等等。
十幾年前,在美國留學,可能更重要的是考察申請人是否有這個想象力,是否有收集信息的執(zhí)著。當社會主流還在奔向北大清華的時候,去美國讀本科吸引了一部分邊緣化的***高中生。
現在情況不再是這樣了?,F成的信息和各種能讓你的孩子在美國大學招生官眼里更有吸引力的課程和活動,只要你能負擔得起(或者提供這些的高中)。
這種現象不僅僅發(fā)生在去美國高校的***學生身上。美國學生也是這樣,(據說)***的名校也是這樣。中美名校越來越多的學生是中上層階級的孩子。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機遇。去美國留學只是家庭經濟實力的比拼嗎?十年前,我把它放在今天。還有機會嗎?
有些孩子繼承了家庭的文化資本優(yōu)勢。看到世界不一樣,他們就知道有不一樣的游戲和規(guī)則。
這次和在斯沃斯莫爾上學的中外本科生聊天,了解他們對暑期實習的想法。聽說有三種方式:
一個孩子想努力進入比較好的咨詢公司(麥肯錫、BCG等。);
一個孩子想進美國知名公司在***的辦公室;
一個孩子想組建一個小團隊,申請硅谷的YC孵化項目。
比較好個孩子用自己的硬實力不斷進入比較好的公司,得到晉升,然后將來可能進入好的商學院,就這樣一步一步走下去。
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不同。TA覺得進入一家牛X公司在美國實習,要面對很多牛校的競爭。而TA憑借中文優(yōu)勢,可以在***找到機會。那些美國公司在***的辦公室往往人很少,也沒有官方的實習信息和申請流程,所以轉而通過校友、朋友、家人的圈子介紹,并不難。但是這家公司的品牌名稱可以在***和美國使用。
老三沒想好現有的公司,就自己創(chuàng)業(yè)了。
三個孩子都很聰明,也很勤奮。三條路都是不錯的選擇,只是規(guī)則和玩法不同,需要的能力也不同。理想的情況是,不管孩子的天賦和家境如何,他都能理解這些不同選擇的存在,并做出自己的選擇。
02
十年前,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個歷史系的研討會。教授是蒂姆·伯克,這次我在學校又見到了他。伯克是斯沃斯莫爾自由藝術學院的活躍成員,他對自由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的博客容易分心)。
在和伯克的討論中,提到了文化資本的概念:父母都是教授,很多孩子也選擇學術;父母經商創(chuàng)業(yè),孩子往往很有商業(yè)頭腦。
下一代長大后,自然從周圍環(huán)境中學習這類信息。其實,這些“追隨父親腳步”的孩子并不需要什么特別的幫助。他們會找資源,拉人脈,按照這個行業(yè)的游戲規(guī)則來玩。
需要的是那些想跨行業(yè)發(fā)展的孩子。比如書香門第的孩子,卻想去經商從政。對于他們來說,不同行業(yè)的游戲規(guī)則就像一門外語,陌生,需要時間預測(數據為往年僅供參考)去掌握。
請注意,我們甚至不再談論社會階層的差異(教授、律師、商人、政客分不清孰高孰低),而是不同圈子之間的隔離。當然,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會更吃虧,因為他們連一個默認的文化資本都沒有。
這一點在我和斯沃斯莫爾的同學聊天的時候很明顯。
斯沃斯莫爾是一個學術氛圍濃厚的好地方,但不是一個對商業(yè)很感興趣的校園。從同學到教授,大家都沉浸在象牙塔里。與我熟悉的另一所學校斯坦福相比,斯沃斯莫爾的同學對創(chuàng)業(yè)的興趣有著初級的理解。
當然,學校有不同的風格也很正常。斯坦福位于硅谷,有著燦爛的創(chuàng)業(yè)傳統(tǒng)。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對創(chuàng)業(yè)更加了解,也更加感興趣。當然是正常的。我覺得斯沃斯莫爾沒必要改變他的學術氛圍。
但是我支持,除了學術道路,學生需要知道還有其他游戲可以玩。特別是對于那些對商業(yè)有興趣,但是沒有相應的文化資本,沒有頭緒的同學,給予一些幫助和指導。
當然,對于那些真正想改變文化資本的孩子來說,自學也不是不可以。
甚至可以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我的父母都是教書的,都是做科研的,我上的是書呆子學校(讀書的時候學校更不商業(yè))。當我畢業(yè)的時候,我想讀博士,但我最終改讀MBA。但這就像把孩子扔到河里,讓他們自己學游泳。當然,有些人可以學,但溺水是必不可少的。
伯克對此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允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一切,如果不去引導他們,學校和教授是為了什么?
伯克是一個相當不落俗套的教授(據說他也是WoW的高手)。他對文科的理解有非常實際的一面,和我這篇文章提到的主題非常契合。伯克認為,博雅教育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掌握快速學習這些不同游戲的能力。
游戲這個詞用在這里,并不是貶義,也不一定意味著投機取巧。這是關于參與不同的游戲,并知道如何玩它們。就像下棋下不了圍棋,打籃球踢不了足球。
學術圈本身就是一個游戲,論文的寫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范式、邏輯和基調。如果你一直沉浸在西方的學術環(huán)境中,自然會掌握這種方法。但如果來自其他國家,又沒有相應的學術訓練,往往會經歷一個適應的過程,否則論文得不到很好的評價。
申請美國大學也是這樣的游戲。我見過太多***的***申請者用中文交流來寫申請文件。在他們的腦海里,即使他們沒有注意到,他們也想象著像***學校領導這樣的人在太平洋彼岸讀書,他們寫出來的東西結果根本沒有凸顯出他們在美國人眼中的***。
當然,他們不是故意這樣做的,而是對美國大學文化缺乏了解。這就是為什么如果你有機會在美國交換一年,會在申請中占很大優(yōu)勢。
家境好的孩子(包括經濟來源,以及父母的眼光和交際圈)比家境不好的孩子有很多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除了顯而易見的物質條件(出國旅游,參加各種培訓班),更多的可能是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羨慕的,這就是文化資本。
有文化資本優(yōu)勢的孩子看世界不一樣,他們知道有不一樣的游戲和規(guī)則。很多網友在留言中提到,格拉德威爾的《離群者》一書中寫道,中產階級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下層階級家庭相比有很多優(yōu)勢。
比如,中產家庭會鼓勵孩子***與權威溝通,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他們知道如何用權威來玩這個游戲。而底層家庭的孩子要么攻擊性強,要么害怕權威,這對自己的發(fā)展不利。我之前的一篇文章《無產階級的負擔》說,即使是中產階級的孩子,到了社會頂層也會有局限性。
況且,就算是有幸?guī)е幕Y本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也是受限于自己的一套文化資本的。如果他們想玩一套不同的游戲,他們仍然需要重新學習。
-結束-
本文由豆瓣原創(chuàng),作者為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生何峰,曾就職于波士頓咨詢公司和聯(lián)想集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文章標題:普通家庭的孩子,現在還剩多少留學的機會?
本文地址:http://balticsea-crewing.com/show-131301.html
本文由合作方發(fā)布,不代表中職學校招生網_55px.com.cn立場,轉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中職學校招生網_55px.com.cn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文章作者的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聯(lián)系郵箱:dashenkeji8@163.com,我們將在第 一 時 間進行核實處理。軟文/友鏈/推廣/廣告合作也可以聯(lián)系我。